你的位置:KOKAPP在线入口 > 新闻动态 > >浙江省博物馆,万年浙江,一天时间只看了史前部分我看到了啥?今天这篇的良渚玉器可太精彩了!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浙江省博物馆,万年浙江,一天时间只看了史前部分我看到了啥?今天这篇的良渚玉器可太精彩了!

发布日期:2025-07-05 22:10    点击次数:120

广3:付费线上讲座“在线导览”及“铜学会”往期内容广4:全球溢价过万印谱出版物神话!645方园田湖城旧藏玺印实物首次刊布!篆刻重磅新资料!

图片

其实每年我能不追着展览跑的时间非常有限,4月份去新疆的时候我就说过,目前看果然如此。5月份追着各种新开的展览,6月原本准备月底就开第八期在线导览的,但是日本和上博龙腾中国几个展又实在不能等。在杭州的三天其实也是趁着龙腾中国之前的几天顺带补强一下对长江下游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理解,第一天重温跨湖桥,第二天去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把整个史前部分重新过一遍。其实这两年每年我都要来杭州好几次,今年已经是第三次了。这一年跑了不少长江和黄河下游的遗址,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在我们非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但实践要和理论相结合,还是要回到博物馆,尤其是有相对完善通史的博物馆去检验。浙江省博物馆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和我对绝大多数省级博物馆都没有好感一样,我对浙江省博也没什么好感。老馆灯光黑暗,玻璃朦胧。根本谈不上体验。23年年底我来过一次之江新馆,当然比起过去自然是强多了,可是仍旧在主流新馆里仍然算不上好。光线又强又硬,没有底部补光,灯下黑犹如家常便饭。河姆渡有一个双鸟的纹饰经常在各种材料中看到,但全部都是线图比如台北故宫邓淑萍女士《龙山时期“神祖灵纹玉器”研究”》曾经介绍过: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公元前5000-前4500年)陶罐上刻着最早的“介”字形冠与一对双圈圆眼,构成不具脸庞轮廓,也没有鼻嘴的面纹,在其左右各有一只面向神祖的小鸟。

图片

以前我很奇怪这东西难道不展出吗?这次重新看通史展才发现原来早就拿出来了,以前自己不懂没注意是一方面,被放在角落里一半处于阴影中是另一方面。从图中就能看出典型问题,口沿部分完全过曝,右边一片漆黑细节全无。

图片

但更重要的是,从上图已经能看出纹饰和线图不一样,我去查了《河姆渡》报告,这件器物的纹饰是双面的。

图片

如果不能放在独立柜中双面展示,是否以在学术讨论中较多出现的那一面面对观众会更好?毕竟另一面以神祖纹为主线也能和后面良渚玉器上的大量神徽产生联系。更何况从图中可知这件陶盆应该是三个纽,另一侧对着展柜内部也无法让观众获得对器型的准确了解。布展的时候,不能以观众的最低要求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时间关系,只能举这一个例子。另外就是遗憾了。浙江省博似乎和地方的关系也有限。浙江史前文明如此辉煌灿烂,从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马家浜,六千年崧泽,五千年良渚,再往后还有钱山漾,好川,广富林,马桥。持续时间长达7000年不间断,但马家浜和崧泽如此灿烂却各只有一个展柜,没几件东西,好川和广富林干脆只有一个展板。这对于顺畅的了解浙江史前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即便如此,整个史前部分看下来,还是能有很多新的收获。比如万年上山我们往往听到的宣传更多是稻作之源。

图片

一万年前的炭化水稻。但仔细看上山文化的器型又会惊叹于其惊人的创造力。仅就展厅里的几件器物,我们就能发现上山文化已经有了绝大多数后世陶器的主要特征。比如单耳,双耳,鲜艳的彩陶,彩绘,符号(展厅里只有图片没有实物),红色陶衣,盘口,镂空圈足,锯齿状口沿这些都是多高级的设计?这些设计不止贯穿整个史前时期,如圈足盘,盘口等一直到隋唐时仍然大行其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种彩陶色带可比大地湾的早期彩陶高级多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且在当时工匠已经懂得制作夹砂陶和加稻壳等来增加耐火温度,提高硬度的做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尤其圈足盘大概率向长江中游影响了高庙文化,两地之间的这类器型相似度相当高。圈足盘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在随后的跨湖桥文化中产生了陶豆,并在马家浜文化至崧泽文化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并向四面八方扩散。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时已经影响到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

图片

图片

这件在三楼海洋文化展厅跨湖桥部分。西辽河流域特别愿意强调自己的玉玦文化圈,长江下游我觉得更应该好好发掘一下自己的陶豆文化圈。跨湖桥文化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我在跨湖桥刚好拍了动画。大家可以观看。但跨湖桥把木轮轴放在这该死的电子屏后面啥也看不见。浙江省博还好也有一个,展得很清楚,但完全没有提慢轮,不知是对这种观点不认可还是怎样,哪怕只是观点之一,也完全可以提一下。

图片

但我相信这是很有道理的,上山文化的陶器好看,但跨湖桥的器型明显更加规整细腻。

图片

而且跨湖桥文化在上山文化陶衣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黑陶,这都是目前我所见最早的案例。

图片

进入河姆渡文化,那就更上了一个大台阶。无论是造型,纹饰都到了一个近乎匪夷所思的地步。毕竟浙江的禁止出境文物有三件都是河姆渡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河姆渡还有一种类似花瓣的纹饰出现在器物口沿上,过去观点认为这种纹饰应该首先出现在庙底沟文化,但我一直认为不可能。因为这种纹饰在庙底沟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崧泽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有这样的纹饰,目前看从河姆渡传下来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合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面说到的玉玦文化圈似乎

图片

也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浙江,从展品来看河姆渡和马家浜文化均有玉玦展出,但河姆渡的玉玦并未完全切断,我没时间查资料,不知道河姆渡的玉玦是否全都如此。但从图上的特征来看,特地留一个柱子的难度比完全切开要高多了,不知道为什么河姆渡先民要这么做。

图片

图片

相比之下,马家浜的玉玦很正常。

图片

图片

起码从马家浜开始出现了石钺,这对后世影响深远。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家浜和崧泽的器物太少了,但这两个考古学文化又非常重要,凌家滩的东西不归浙江,崧泽的东西也不怎么放,那怎么讨论良渚从何而来呢?其实也没有讨论。崧泽文化展柜有一件高足杯,其实很有意思。杯子一般肯定是能装水的,但这件东西很明显没有这个功能,因为它腹部有镂空纹饰,杯口部分又被封起来,形成假腹的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肚子有洞还封口的杯子到底是干啥的?我没准还真知道。因为我曾经见过一个同类器物。同样的做法,当握住它晃动的时候,内部的石子或者陶珠便会发出响声,这东西大概率是一个作为响器的法器。尤其当拿起它的时候并不是像握红酒杯的正常方向,而是反过来摇晃更加顺手。也就是说有些器物在当时可能不是单一方向使用的。这也许也能解释为什么从高庙文化开始很多器物的纹饰是倒置的,这都可能和当时的用途有关系。只是浙博这件修复过,不知道出土时里面是否有东西残留。良渚就已经是集大成者了。专门给了一个很大的区域给反山M12,展出了大量的额玉器。过去浙博武林馆大玉琮的展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啥也看不清。2023年来手机还不够好,但这次来,我终于可以好好拍一拍反山的这一堆玉器,大家感受一下科技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助力。如果所有纹饰观众都能够这样观察到文物的细节,谁敢不说浙江省博物馆好?后面的刻符玉璧两面的刻符都被独立打光表示出,好评。但良渚的陶器展出的就差很多了。只能说相当一般。时间关系,只能说这么多,但就这一部分,加上青瓷文化展厅收了个尾,我从开馆一直看到闭馆。两块2万毫安充电宝用干,手机只剩10%的电。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但浙江省博的藏品还是很好的帮我梳理了一次自己的知识。但遗憾如上面所说,无论是布展细节,各考古学文化的分配,呈现等还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进行调整,别二十年不变。今年的玉器图片,很值得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他文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23.58万元!小鹏G7开启预订46分钟小订突破10000台!何小鹏:第一款具有L3级算力的AI汽车
下一篇:没有了